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
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
解答本文疑问/技术咨询/运营咨询/技术建议/互联网交流
这篇文章主要介绍“JDK中UUID的底层实现方式”,在日常操作中,相信很多人在JDK中UUID的底层实现方式问题上存在疑惑,小编查阅了各式资料,整理出简单好用的操作方法,希望对大家解答”JDK中UUID的底层实现方式”的疑惑有所帮助!接下来,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!
让客户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,不断超越客户的期望值来自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。我们立志把好的技术通过有效、简单的方式提供给客户,将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客户在信息化领域值得信任、有价值的长期合作伙伴,公司提供的服务项目有:域名注册、网页空间、营销软件、网站建设、东兴网站维护、网站推广。
前提
UUID是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的缩写,翻译为通用唯一标识符或者全局唯一标识符。对于UUID的描述,下面摘录一下规范文件A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 (UUID) URN Namespace中的一些描述:
UUID(也称为GUID)定义了统一资源名称命名空间。UUID的长度为128比特,可以保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唯一性。
「动机:」
使用UUID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需要集中式管理,其中一种格式限定了IEEE 802节点标识符,其他格式无此限制。可以自动化按需生成UUID,应用于多重不同的场景。UUID算法支持极高的分配速率,每台机器每秒钟可以生成超过1000万个UUID,因此它们可以作为事务ID使用。UUID具有固定大小128比特,与其他替代方案相比,它具有体积小的优势,非常适用于各种排序、散列和存储在数据库中,具有编程易用性的特点。
这里只需要记住UUID几个核心特定:
全局时空唯一性
固定长度128比特,也就是16字节(1 byte = 8 bit)
分配速率极高,单机每秒可以生成超过1000万个UUID(实际上更高)
下面就JDK中的UUID实现详细分析一下UUID生成算法。编写本文的时候选用的JDK为JDK11。
再聊UUID
前面为了编写简单的摘要,所以只粗略摘录了规范文件里面的一些章节,这里再详细聊聊UUID的一些定义、碰撞概率等等。
UUID定义
UUID是一种软件构建的标准,也是开放软件基金会组织在分布式计算环境领域的一部分。提出此标准的目的是:让分布式系统中的所有元素或者组件都有唯一的可辨别的信息,因为极低冲突频率和高效算法的基础,它不需要集中式控制和管理唯一可辨别信息的生成,由此,每个使用者都可以自由地创建与其他人不冲突的UUID。
「UUID本质是一个128比特的数字」,这是一个位长巨大的数值,理论上来说,UUID的总数量为2^128个。这个数字大概可以这样估算:如果「每纳秒」产生「1兆」个不相同的UUID,需要花费超过100亿年才会用完所有的UUID。
UUID的变体与版本
UUID标准和算法定义的时候,为了考虑历史兼容性和未来的扩展,提供了多种变体和版本。接下来的变体和版本描述来源于维基百科中的Versions章节和RFC 4122中的Variant章节。
目前已知的变体如下:
变体0xx:Reserved, NCS backward compatibility,为向后兼容做预留的变体
变体10x:The IETF aka Leach-Salz variant (used by this class),称为Leach–Salz UUID或者IETF UUID,JDK中UUID目前正在使用的变体
变体110:Reserved, Microsoft Corporation backward compatibility,微软早期GUID预留变体
变体111:Reserved for future definition,将来扩展预留,目前还没被使用的变体
目前已知的版本如下:
空UUID(特殊版本0),用00000000-0000-0000-0000-000000000000表示,也就是所有的比特都是0
date-time and MAC address(版本1):基于时间和MAC地址的版本,通过计算当前时间戳、随机数和机器MAC地址得到。由于有MAC地址,这个可以保证其在全球的唯一性。但是使用了MAC地址,就会有MAC地址暴露问题。若是局域网,可以用IP地址代替
date-time and MAC address, DCE security version(版本2):分布式计算环境安全的UUID,算法和版本1基本一致,但会把时间戳的前4位置换为POSIX的UID或GID
namespace name-based MD5(版本3):通过计算名字和命名空间的MD5散列值得到。这个版本的UUID保证了:相同命名空间中不同名字生成的UUID的唯一性;不同命名空间中的UUID的唯一性;相同命名空间中相同名字的UUID重复生成是相同的
random(版本4):根据随机数,或者伪随机数生成UUID。这种UUID产生重复的概率是可以计算出来的,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预留了6比特存放变体和版本属性,所以随机生成的位一共有122个,总量为2^122,比其他变体的总量要偏少
namespace name-based SHA-1(版本5):和版本3类似,散列算法换成了SHA-1
其中,JDK中应用的变体是Leach-Salz,提供了namespace name-based MD5(版本3)和random(版本4)两个版本的UUID生成实现。
UUID的格式
在规范文件描述中,UUID是由16个8比特数字,或者说32个16进制表示形式下的字符组成,一般表示形式为8-4-4-4-12,加上连接字符-一共有36个字符,例如:
## 例子 123e4567-e89b-12d3-a456-426614174000 ## 通用格式 xxxxxxxx-xxxx-Mxxx-Nxxx-xxxxxxxxxxxx
其中4比特长度的M和1到3比特长度的N分别代表版本号和变体标识。UUID的具体布局如下:
属性 | 属性名 | 长度(bytes ) | 长度(16 进制字符) | 内容 |
---|---|---|---|---|
time_low | 时间戳低位 | 4 | 8 | 代表时间戳的低32 比特的整数表示 |
time_mid | 时间戳中位 | 2 | 4 | 代表时间戳的中间16 比特的整数表示 |
time_hi_and_version | 时间戳高位和版本号 | 2 | 4 | 高位4 比特是版本号表示,剩余是时间戳的高12 比特的整数表示 |
clock_seq_hi_and_res clock_seq_low | 时钟序列与变体编号 | 2 | 4 | 最高位1 到3 比特表示变体编号,剩下的13 到15 比特表示时钟序列 |
node | 节点ID | 6 | 12 | 48 比特表示的节点ID |
基于这个表格画一个图:
「严重注意,重复三次」:
上面提到的UUID的具体布局只适用于date-time and MAC address(版本1)和date-time and MAC address, DCE security version(版本2),其他版本虽然采用了基本一样的字段分布,但是无法获取时间戳、时钟序列或者节点ID等信息
上面提到的UUID的具体布局只适用于date-time and MAC address(版本1)和date-time and MAC address, DCE security version(版本2),其他版本虽然采用了基本一样的字段分布,但是无法获取时间戳、时钟序列或者节点ID等信息
上面提到的UUID的具体布局只适用于date-time and MAC address(版本1)和date-time and MAC address, DCE security version(版本2),其他版本虽然采用了基本一样的字段分布,但是无法获取时间戳、时钟序列或者节点ID等信息
JDK中只提供了版本3和版本4的实现,但是java.util.UUID的布局采用了上面表格的字段
UUID的碰撞几率计算
UUID的总量虽然巨大,但是如果不停地使用,假设每纳秒生成超过1兆个UUID并且人类有幸能够繁衍到100亿年以后,总会有可能产生重复的UUID。那么,怎么计算UUID的碰撞几率呢?这是一个数学问题,可以使用比较著名的「生日悖论」解决:
上图来源于某搜索引擎百科。刚好维基百科上给出了碰撞几率的计算过程,其实用的也是生日悖论的计算方法,这里贴一下:
上面的碰撞几率计算是基于Leach–Salz变体和版本4进行,得到的结论是:
103万亿个UUID中找到重复项的概率是十亿分之一
要生成一个冲突率达到50%的UUID至少需要生成2.71 * 1_000_000^3个UUID
有生之年不需要担心UUID冲突,出现的可能性比大型陨石撞地球还低。
UUID的使用场景
基本所有需要使用全局唯一标识符的场景都可以使用UUID,除非对长度有明确的限制,常用的场景包括:
日志框架映射诊断上下文中的TRACE_ID
APM工具或者说OpenTracing规范中的SPAN_ID
特殊场景下数据库主键或者虚拟外键
交易ID(订单ID)
等等......
JDK中UUID详细介绍和使用
这里先介绍使用方式。前面提到JDK中应用的变体是Leach-Salz(变体2),提供了namespace name-based MD5(版本3)和random(版本4)两个版本的UUID生成实现,实际上java.util.UUID提供了四种生成UUID实例的方式:
最常见的就是调用静态方法UUID#randomUUID(),这就是版本4的静态工厂方法
其次是调用静态方法UUID#nameUUIDFromBytes(byte[] name),这就是版本3的静态工厂方法
另外有调用静态方法UUID#fromString(String name),这是解析8-4-4-4-12格式字符串生成UUID实例的静态工厂方法
还有低层次的构造函数UUID(long mostSigBits, long leastSigBits),这个对于使用者来说并不常见
最常用的方法有实例方法toString(),把UUID转化为16进制字符串拼接而成的8-4-4-4-12形式表示,例如:
String uuid = UUID.randomUUID().toString();
其他Getter方法:
UUID uuid = UUID.randomUUID(); // 返回版本号 int version = uuid.version(); // 返回变体号 int variant = uuid.variant(); // 返回时间戳 - 这个方法会报错,只有Time-based UUID也就是版本1或者2的UUID实现才能返回时间戳 long timestamp = uuid.timestamp(); // 返回时钟序列 - 这个方法会报错,只有Time-based UUID也就是版本1或者2的UUID实现才能返回时钟序列 long clockSequence = uuid.clockSequence(); // 返回节点ID - 这个方法会报错,只有Time-based UUID也就是版本1或者2的UUID实现才能返回节点ID long nodeId = uuid.node();
可以验证一下不同静态工厂方法的版本和变体号:
UUID uuid = UUID.randomUUID(); int version = uuid.version(); int variant = uuid.variant(); System.out.println(String.format("version:%d,variant:%d", version, variant)); uuid = UUID.nameUUIDFromBytes(new byte[0]); version = uuid.version(); variant = uuid.variant(); System.out.println(String.format("version:%d,variant:%d", version, variant)); // 输出结果 version:4,variant:2 version:3,variant:2
探究JDK中UUID源码实现
java.util.UUID被final修饰,实现了Serializable和Comparable接口,从一般理解上看,有下面的特定:
不可变,一般来说工具类都是这样定义的
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
不同的对象之间可以进行比较,比较方法后面会分析
下面会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一下java.util.UUID的源码实现:
属性和构造函数
随机数版本实现
namespace name-based MD5版本实现
其他实现
格式化输出
比较相关的方法
属性和构造函数
前面反复提到JDK中只提供了版本3和版本4的实现,但是java.util.UUID的布局采用了UUID规范中的字段定义,长度一共128比特,刚好可以存放在两个long类型的整数中,所以看到了UUID类中存在两个long类型的整型数值:
public final class UUID implements java.io.Serializable, Comparable{ // 暂时省略其他代码 /* * The most significant 64 bits of this UUID. * UUID中有效的高64比特 * * @serial */ private final long mostSigBits; /* * The least significant 64 bits of this UUID. * UUID中有效的低64比特 * * @serial */ private final long leastSigBits; // 暂时省略其他代码 }
从UUID类注释中可以看到具体的字段布局如下:
「高64比特mostSigBits的布局」
字段 | bit 长度 | 16 进制字符长度 |
---|---|---|
time_low | 32 | 8 |
time_mid | 16 | 4 |
version | 4 | 1 |
time_hi | 12 | 3 |
「低64比特leastSigBits的布局」
字段 | bit 长度 | 16 进制字符长度 |
---|---|---|
variant | 2 | 小于1 |
clock_seq | 14 | variant 和clock_seq 加起来等于4 |
node | 48 | 12 |
接着看UUID的其他成员属性和构造函数:
public final class UUID implements java.io.Serializable, Comparable{ // 暂时省略其他代码 // Java语言访问类,里面存放了很多底层相关的访问或者转换方法,在UUID中主要是toString()实例方法用来格式化成8-4-4-4-12的形式,委托到Long.fastUUID()方法 private static final JavaLangAccess jla = SharedSecrets.getJavaLangAccess(); // 静态内部类确保SecureRandom初始化,用于版本4的随机数UUID版本生成安全随机数 private static class Holder { static final SecureRandom numberGenerator = new SecureRandom(); } // 通过长度为16的字节数组,计算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的值初始化UUID实例 private UUID(byte[] data) { long msb = 0; long lsb = 0; assert data.length == 16 : "data must be 16 bytes in length"; for (int i=0; i<8; i++) msb = (msb << 8) | (data[i] & 0xff); for (int i=8; i<16; i++) lsb = (lsb << 8) | (data[i] & 0xff); this.mostSigBits = msb; this.leastSigBits = lsb; } // 直接指定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构造UUID实例 public UUID(long mostSigBits, long leastSigBits) { this.mostSigBits = mostSigBits; this.leastSigBits = leastSigBits; } // 暂时省略其他代码 }
私有构造private UUID(byte[] data)中有一些位运算技巧:
long msb = 0; long lsb = 0; assert data.length == 16 : "data must be 16 bytes in length"; for (int i=0; i<8; i++) msb = (msb << 8) | (data[i] & 0xff); for (int i=8; i<16; i++) lsb = (lsb << 8) | (data[i] & 0xff); this.mostSigBits = msb; this.leastSigBits = lsb;
输入的字节数组长度为16,mostSigBits由字节数组的前8个字节转换而来,而leastSigBits由字节数组的后8个字节转换而来。中间变量msb或者lsb在提取字节位进行计算的时候:
先进行左移8位确保需要计算的位为0,已经计算好的位移动到左边
然后右边需要提取的字节data[i]的8位会先和0xff(补码1111 1111)进行或运算,确保不足8位的高位被补充为0,超过8位的高位会被截断为低8位,也就是data[i] & 0xff确保得到的补码为8位
前面两步的结果再进行或运算
一个模拟过程如下:
(为了区分明显,笔者每4位加了一个下划线) (为了简答,只看字节数组的前4个字节,同时只看long类型的前4个字节) 0xff === 1111_1111 long msb = 0 =>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0 byte[] data 0000_0001 0000_0010 0000_0100 0000_1000 i = 0(第一轮) msb << 8 =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0 data[i] & 0xff = 0000_0001 & 1111_1111 = 0000_0001 (msb << 8) | (data[i] & 0xff) =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1 (第一轮 msb =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1) i = 1(第二轮) msb << 8 =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1 0000_0000 data[i] & 0xff = 0000_0010 & 1111_1111 = 0000_0010 (msb << 8) | (data[i] & 0xff) =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1 0000_0010 (第二轮 msb = 0000_0000 0000_0000 0000_0001 0000_0010) i = 2(第三轮) msb << 8 = 0000_0000 0000_0001 0000_0010 0000_0000 data[i] & 0xff = 0000_0100 & 1111_1111 = 0000_0100 (msb << 8) | (data[i] & 0xff) = 0000_0000 0000_0001 0000_0010 0000_0100 (第三轮 msb = 0000_0000 0000_0001 0000_0010 0000_0100) i = 3(第四轮) msb << 8 = 0000_0001 0000_0010 0000_0100 0000000 data[i] & 0xff = 0000_1000 & 1111_1111 = 0000_1000 (msb << 8) | (data[i] & 0xff) = 0000_0001 0000_0010 0000_0100 0000_1000 (第四轮 msb = 0000_0001 0000_0010 0000_0100 0000_1000)
以此类推,这个私有构造函数执行完毕后,长度为16的字节数组的所有位就会转移到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中。
随机数版本实现
构造函数分析完,接着分析重磅的静态工厂方法UUID#randomUUID(),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方法:
public static UUID randomUUID() { // 静态内部类Holder持有的SecureRandom实例,确保提前初始化 SecureRandom ng = Holder.numberGenerator; // 生成一个16字节的安全随机数,放在长度为16的字节数组中 byte[] randomBytes = new byte[16]; ng.nextBytes(randomBytes); // 清空版本号所在的位,重新设置为4 randomBytes[6] &= 0x0f; /* clear version */ randomBytes[6] |= 0x40; /* set to version 4 */ // 清空变体号所在的位,重新设置为 randomBytes[8] &= 0x3f; /* clear variant */ randomBytes[8] |= 0x80; /* set to IETF variant */ return new UUID(randomBytes); }
关于上面的位运算,这里可以使用极端的例子进行推演:
假设randomBytes[6] = 1111_1111 // 清空version位 randomBytes[6] &= 0x0f => 1111_1111 & 0000_1111 = 0000_1111 得到randomBytes[6] = 0000_1111 (这里可见高4比特被清空为0) // 设置version位为整数4 => 十六进制0x40 => 二级制补码0100_0000 randomBytes[6] |= 0x40 => 0000_1111 | 0100_0000 = 0100_1111 得到randomBytes[6] = 0100_1111 结果:version位 => 0100(4 bit)=> 对应十进制数4 同理 假设randomBytes[8] = 1111_1111 // 清空variant位 randomBytes[8] &= 0x3f => 1111_1111 & 0011_1111 = 0011_1111 // 设置variant位为整数128 => 十六进制0x80 => 二级制补码1000_0000 (这里取左边高位2位) randomBytes[8] |= 0x80 => 0011_1111 | 1000_0000 = 1011_1111 结果:variant位 => 10(2 bit)=> 对应十进制数2
关于UUID里面的Getter方法例如version()、variant()其实就是找到对应的位,并且转换为十进制整数返回,如果熟练使用位运算,应该不难理解,后面不会分析这类的Getter方法。
「随机数版本实现强依赖于SecureRandom生成的随机数(字节数组)」。SecureRandom的引擎提供者可以从sun.security.provider.SunEntries中查看,对于不同系统版本的JDK实现会选用不同的引擎,常见的如NativePRNG。JDK11配置文件$JAVA_HOME/conf/security/java.security中的securerandom.source属性用于指定系统默认的随机源:
这里要提一个小知识点,想要得到密码学意义上的安全随机数,可以直接使用真随机数产生器产生的随机数,或者使用真随机数产生器产生的随机数做种子。通过查找一些资料得知「非物理真随机数产生器」有:
Linux操作系统的/dev/random设备接口
Windows操作系统的CryptGenRandom接口
如果不修改java.security配置文件,默认随机数提供引擎会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选用不同的实现,这里不进行深究。在Linux环境下,SecureRandom实例化后,不通过setSeed()方法设置随机数作为种子,默认就是使用/dev/random提供的安全随机数接口获取种子,产生的随机数是密码学意义上的安全随机数。「一句话概括,UUID中的私有静态内部类Holder中的SecureRandom实例可以产生安全随机数,这个是JDK实现UUID版本4的一个重要前提」。这里总结一下随机数版本UUID的实现步骤:
通过SecureRandom依赖提供的安全随机数接口获取种子,生成一个16字节的随机数(字节数组)
对于生成的随机数,清空和重新设置version和variant对应的位
把重置完version和variant的随机数的所有位转移到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中
namespace name-based MD5版本实现
接着分析版本3也就是namespace name-based MD5版本的实现,对应于静态工厂方法UUID#nameUUIDFromBytes():
public static UUID nameUUIDFromBytes(byte[] name) { MessageDigest md; try { md = MessageDigest.getInstance("MD5"); } catch (NoSuchAlgorithmException nsae) { throw new InternalError("MD5 not supported", nsae); } byte[] md5Bytes = md.digest(name); md5Bytes[6] &= 0x0f; /* clear version */ md5Bytes[6] |= 0x30; /* set to version 3 */ md5Bytes[8] &= 0x3f; /* clear variant */ md5Bytes[8] |= 0x80; /* set to IETF variant */ return new UUID(md5Bytes); }
它的后续基本处理和随机数版本基本一致(清空版本位的时候,重新设置为3),唯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生成原始随机数的时候,采用的方式是:基于输入的name字节数组,通过MD5摘要算法生成一个MD5摘要字节数组作为原始安全随机数,返回的这个随机数刚好也是16字节长度的。使用方式很简单:
UUID uuid = UUID.nameUUIDFromBytes("throwable".getBytes());
namespace name-based MD5版本UUID的实现步骤如下:
通过输入的命名字节数组基于MD5算法生成一个16字节长度的随机数
对于生成的随机数,清空和重新设置version和variant对应的位
把重置完version和variant的随机数的所有位转移到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中
namespace name-based MD5版本的UUID强依赖于MD5算法,有个明显的特征是如果输入的byte[] name一致的情况下,会产生完全相同的UUID实例。
其他实现
其他实现主要包括:
// 完全定制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,可以参考UUID标准字段布局进行设置,也可以按照自行制定的标准 public UUID(long mostSigBits, long leastSigBits) { this.mostSigBits = mostSigBits; this.leastSigBits = leastSigBits; } // 基于字符串格式8-4-4-4-12的UUID输入,重新解析出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,这个静态工厂方法也不常用,里面的位运算也不进行详细探究 public static UUID fromString(String name) { int len = name.length(); if (len > 36) {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UUID string too large"); } int dash2 = name.indexOf('-', 0); int dash3 = name.indexOf('-', dash2 + 1); int dash4 = name.indexOf('-', dash3 + 1); int dash5 = name.indexOf('-', dash4 + 1); int dash6 = name.indexOf('-', dash5 + 1); if (dash5 < 0 || dash6 >= 0) {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Invalid UUID string: " + name); } long mostSigBits = Long.parseLong(name, 0, dash2, 16) & 0xffffffffL; mostSigBits <<= 16; mostSigBits |= Long.parseLong(name, dash2 + 1, dash3, 16) & 0xffffL; mostSigBits <<= 16; mostSigBits |= Long.parseLong(name, dash3 + 1, dash4, 16) & 0xffffL; long leastSigBits = Long.parseLong(name, dash4 + 1, dash5, 16) & 0xffffL; leastSigBits <<= 48; leastSigBits |= Long.parseLong(name, dash5 + 1, len, 16) & 0xffffffffffffL; return new UUID(mostSigBits, leastSigBits); }
格式化输出
格式化输出体现在UUID#toString()方法,这个方法会把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格式化为8-4-4-4-12的形式,这里详细分析一下格式化的过程。首先从注释上看格式是:
- - - - time_low = 4 * => 4个16进制8位字符 time_mid = 2 * => 2个16进制8位字符 time_high_and_version = 4 * => 2个16进制8位字符 variant_and_sequence = 4 * => 2个16进制8位字符 node = 4 * => 6个16进制8位字符 hexOctet = (2个hexDigit) hexDigit = 0-9a-F(其实就是16进制的字符)
和前文布局分析时候的提到的内容一致。UUID#toString()方法源码如下:
private static final JavaLangAccess jla = SharedSecrets.getJavaLangAccess(); public String toString() { return jla.fastUUID(leastSigBits, mostSigBits); } 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 // java.lang.System private static void setJavaLangAccess() { SharedSecrets.setJavaLangAccess(new JavaLangAccess() { public String fastUUID(long lsb, long msb) { return Long.fastUUID(lsb, msb); } } 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 // java.lang.Long static String fastUUID(long lsb, long msb) { // COMPACT_STRINGS在String类中默认为true,所以会命中if分支 if (COMPACT_STRINGS) { // 初始化36长度的字节数组 byte[] buf = new byte[36]; // lsb的低48位转换为16进制格式写入到buf中 - node => 位置[24,35] formatUnsignedLong0(lsb, 4, buf, 24, 12); // lsb的高16位转换为16进制格式写入到buf中 - variant_and_sequence => 位置[19,22] formatUnsignedLong0(lsb >>> 48, 4, buf, 19, 4); // msb的低16位转换为16进制格式写入到buf中 - time_high_and_version => 位置[14,17] formatUnsignedLong0(msb, 4, buf, 14, 4); // msb的中16位转换为16进制格式写入到buf中 - time_mid => 位置[9,12] formatUnsignedLong0(msb >>> 16, 4, buf, 9, 4); // msb的高32位转换为16进制格式写入到buf中 - time_low => 位置[0,7] formatUnsignedLong0(msb >>> 32, 4, buf, 0, 8); // 空余的字节槽位插入'-',刚好占用了4个字节 buf[23] = '-'; buf[18] = '-'; buf[13] = '-'; buf[8] = '-'; // 基于处理好的字节数组,实例化String,并且编码指定为LATIN1 return new String(buf, LATIN1); } else { byte[] buf = new byte[72]; formatUnsignedLong0UTF16(lsb, 4, buf, 24, 12); formatUnsignedLong0UTF16(lsb >>> 48, 4, buf, 19, 4); formatUnsignedLong0UTF16(msb, 4, buf, 14, 4); formatUnsignedLong0UTF16(msb >>> 16, 4, buf, 9, 4); formatUnsignedLong0UTF16(msb >>> 32, 4, buf, 0, 8); StringUTF16.putChar(buf, 23, '-'); StringUTF16.putChar(buf, 18, '-'); StringUTF16.putChar(buf, 13, '-'); StringUTF16.putChar(buf, 8, '-'); return new String(buf, UTF16); } } /** * 格式化无符号的长整型,填充到字节缓冲区buf中,如果长度len超过了输入值的ASCII格式表示,则会使用0进行填充 * 这个方法就是把输入长整型值val,对应一段长度的位,填充到字节数组buf中,len控制写入字符的长度,offset控制写入buf的起始位置 * 而shift参数决定基础格式,4是16进制,1是2进制,3是8位 */ static void formatUnsignedLong0(long val, int shift, byte[] buf, int offset, int len) { int charPos = offset + len; int radix = 1 << shift; int mask = radix - 1; do { buf[--charPos] = (byte)Integer.digits[((int) val) & mask]; val >>>= shift; } while (charPos > offset); }
比较相关的方法
比较相关方法如下:
// hashCode方法基于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做异或得出一个中间变量hilo,再以32为因子进行计算 public int hashCode() { long hilo = mostSigBits ^ leastSigBits; return ((int)(hilo >> 32)) ^ (int) hilo; } // equals为实例对比方法,直接对比两个UUID的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值,完全相等的时候返回true public boolean equals(Object obj) { if ((null == obj) || (obj.getClass() != UUID.class)) return false; UUID id = (UUID)obj; return (mostSigBits == id.mostSigBits && leastSigBits == id.leastSigBits); } // 比较规则是mostSigBits高位大者为大,高位相等的情况下,leastSigBits大者为大 public int compareTo(UUID val) { // The ordering is intentionally set up so that the UUIDs // can simply be numerically compared as two numbers return (this.mostSigBits < val.mostSigBits ? -1 : (this.mostSigBits > val.mostSigBits ? 1 : (this.leastSigBits < val.leastSigBits ? -1 : (this.leastSigBits > val.leastSigBits ? 1 : 0)))); }
所有比较方法仅仅和mostSigBits和leastSigBits有关,毕竟这两个长整型就存储了UUID实例的所有信息。
到此,关于“JDK中UUID的底层实现方式”的学习就结束了,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的疑惑。理论与实践的搭配能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,快去试试吧!若想继续学习更多相关知识,请继续关注创新互联网站,小编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实用的文章!
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
解答本文疑问/技术咨询/运营咨询/技术建议/互联网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