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-创新互联-成都快上网建站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-创新互联

今天这个故事蛮“奇特”的。

创新互联坚持“要么做到,要么别承诺”的工作理念,服务领域包括:成都网站设计、网站建设、企业官网、英文网站、手机端网站、网站推广等服务,满足客户于互联网时代的丰镇网站设计、移动媒体设计的需求,帮助企业找到有效的互联网解决方案。努力成为您成熟可靠的网络建设合作伙伴!

话说,很多朋友都知道,这两天天津正在召开“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”。正在整理相关选题的我,突然注意到这样一个信息:在本届大会中“2019国际智慧城市创新发展论坛”上,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宣布正式在天津上线。

这个消息对于我的特别之处在于,华为云的智能体我已经多次撰文讨论过,而天津又是其中“城市智能体”落地的第一站,再加上我就住在天津,感觉颇有点因缘际会的味道。

于是我仔细看了看,天津的城市智能体到底在哪上线了?然后我发现,这个项目已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完成了上线,并部署在生态城的8个主要路口。

高潮来了——我发现这8个路口中距离我最近的一个,就在我家楼下……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,你不去看风景,风景也会来看你。我顺便下楼去拿个快递,然后开始一场关于城市AI技术应用的“采访”之旅……

史上距离AI最近的现场调查

与我经历过的所有采访相比,这次“采访”不消耗任何交通成本,低碳环保令人愉快。但是我很快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:1个路口虽然近在咫尺,但是8个路口都走一遍还是有点远的。实际测量下来,我查看了所有华为云城市智能体部署的路口之后,一共走了7公里多——如果有像我一样想去一探究竟的朋友,希望本条信息可以帮到你……

经过辨认,很快我发现,华为云城市智能体的“物理样貌”,应该是长成这样的: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对,就是这个交通灯+摄像头的结合体。因为经过我仔细回忆,这8个路口的共同变化是都加入了这个装置。让我们换个路口看一看: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然后可以再换个路口: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除了摄像头+红绿灯装置之外,另一个新出现在路口的装置是智能指示牌。指示牌有很多种,下面这种作用是提示行人过马路的: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言归正传,虽然这些装置形态并没有特别“科幻”,但加入AI能力之后,事情就有点不一样了。

应该不难猜想,红绿灯+摄像头+AI的主要能力,是基于摄像头对路上车辆进行识别与理解,然后通过AI算法进行计算,根据AI运算结果反向控制红绿灯。这样就让我们熟悉的“车看灯,读秒数通行”模式,变成了“灯看车,按车数放行”。同时,摄像头识别的信息还会显示在路边指示牌上,进行交通引导。

这个逻辑在今天已经不难推测,但是咱们不能停留在知道“AI指挥”红绿灯这个一知半解的水平。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一下,华为云城市智能体,到底怎么用?有什么用?

华为云城市智能体,背后玄机如何?

为了弄清楚华为云城市智能体背后的玄机,我查看更多资料,并且分别请教了华为云与生态城的专家。

总的来说,我们看到的各个路口的装置,事实上在背后已经基于华为云的AI服务打通为一个整体。物理世界里,我们看到的是交通信号灯、摄像头、传感器和指示牌,而背后是华为云供给实时化本地算力的边缘计算系统,以及云端进行复杂AI运算的AI智慧。

而这套系统落到现实生活里,准确地说是落到我家门口,就变成了三方面的能力。

一、让AI指挥信号灯,缓解交通拥堵。

我们都知道,一般红绿灯的时长固定,在很多时候“等红绿灯”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情。很可能绿灯完全没车,红灯那边又有大把车辆塞住了。这个问题,往往是AI进入城市场景中要解决的首要难题。

而让AI指挥信号灯,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。比如在生态城落地的华为云城市智能体中,每台摄像头背后,都要在端侧执行视频感知能力和仿真预测能力,将收集到的车辆信息和车流预测信息,统一交付给“云+AI”进行处理。而云端,则部署了车辆推理引擎和实时预测引擎等复杂技术工具箱,会把摄像头收集到的信息处理周全,再交付给信号灯,启动相应的红灯提前结束算法或者绿灯延长算法。

经过众多AI识别与推理能力的综合,才能达到信号灯自己看车流决定配时的状态。

这样,生态城里主要路口的红绿灯,将可以根据车流的长短来调整红绿灯时长。

比如说,加入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前是这样的: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现在是这样的: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AI来决定信号灯配时长短,这个大家可能都有耳闻。而华为云这次实际应用的城市智能体,还让信号灯具备了很多其他能力。

比如说我们经常遇见这样一个情况:已经绿灯了,但是横向车辆把路塞满了,硬是过不去。再等一会灯又红了。这个现象,在交通指挥领域叫做车辆溢出。由于绿灯到红灯变灯不及时,车辆过不去,就只能把车停在路口中间。

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,是能让一条路上的信号灯智能放行。放过去一部分再准确停下另一部分,这样就不会造成车流溢出。而这就要求同一个路口的信号灯体系精密配合。生态城的华为云城市智能体,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。

在没有加入这个能力前,信号灯是这样运作的: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而现在,在AI的帮助下已经变成了这样: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在这之外,华为云城市智能体还让生态城的信号灯,学会了智能配时、主路辅路配合等多种“神操作”,这是在其他智能交通项目中很少见到的。

那么,可能大家下一个问题就是,这么复杂的AI运作,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

答案是真的能,因为在生态城,堵车情况改善与否,根本不需要看复杂的数据,这是件一目了然的事。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这是一张生态城的交通图,大家可以看到,这地方基本是个岛。主要的对外交通就是依靠图上标记出的这两座大桥。由于所有车流进出都走这两座桥,导致桥下的主干道也就变成了日常的“堵车盛宴”。

而在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加入生态城一周后,最堵的地方确实得到了显著改善。我采访了生态城的一位交警,他告诉我,他日常在和煦路和中新大道路口执勤,这里是堵车和交通事故的最高发地区。而在加入AI信号灯之后,早高峰车辆排队溢出次数已经减少了60%,这很明显地让各方向都动不了的极端拥堵情况降低了发生概率。且1小时左右的早高峰,现在已经基本被缩短了10至15分钟。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为了证实这一点,我决定第二天在早高峰时期进行实际勘察。住在生态城的朋友都知道,每天早上“出关”必经之地的彩虹桥堵得多么让人心累。而经过亲身评测,相较以往,堵车情况减少了很多,早高峰的“出岛长队”确实得到了极大缓解。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早高峰时长能够极大缩短,当然可喜可贺。然而华为云城市智能体的作用不止于此。

二、用AI给特种车辆开辟“生命通道”。

基于华为云提供的AI多域协同智能调度技术,以及车辆轨迹实时计算,GES图计算引擎,交通仿真与流量预测,城市智能体完成了一键为消防、救护等车辆打开绿色生命通道的能力。根据测试,利用绿色生命通道,消防车抵达生态城某小区的速度,从4分多钟下降到了2分半,节约了44%的时间。毫无疑问,这些时间等同于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城市智能体的“绿色生命通道”能力,是建立在对全域交通的智能预判基础上进行提前疏导。不会强行控制红绿灯时长,从而可以不影响大家的正常出行。

三、让AI带来智慧出行体验。

华为云城市智能体,不仅带来了红绿灯的变化,还通过交通显示屏,为车辆和行人带来了不少智慧出行体验。

比如通过对路况大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,电子指示牌可以提醒过往车辆,到某处可能需要多少时间,是否预计堵车、是否有施工路段,以及建议更换道路等信息,让司机具备了“千里眼”能力。

另一个场景中,城市智能体还可以帮助过马路的行人识别来往车辆,甚至能够识别来的是什么车,并通过语音提醒。这让老人、儿童以及需要帮助人群的出行安全体验,得到了非常人性化的提升。

通过华为云提供的AI协同云、大数据、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,最终我们看到生态城收获了三个全新的交通能力,分别对应着大幅度降低的拥堵、更好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,以及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出行体验。

毫无疑问,这场合作让这块地方收获了很多,但或许我们还可以向更深层提一个问题:帮了这么多忙之后,AI收获了什么?

生态城之旅,AI收获了什么?

就我个人而言,这次采访让我收获了一个充分的散步,以及不少知识。而对于AI这门技术来说,生态城之旅的收获可能更加丰富。

去年10月,在华为HC大会上,华为云发布了针对城市场景的城市智能体。就像上文所说,这套体系是多项技术的融合,通过大量技术与设备的交互,达成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中城市场景的反哺。

是不是听起来很复杂?这不怪你,当AI技术想要走进城市交通这样庞大的场景时,只看一堆技术名词,一般人很难准确想象最终到底会发生什么。

在传统武术领域,对打并不叫比武较量,而是叫“互相验证”。我想,生态城里华为云的AI能力恰好也收获了这个词:验证。

时至如今,AI在现实产业里到底有没有用,依旧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。话题的正反两方面各自罗列了一堆道理。然而AI从来不是个文学作品,没必要引发无穷争议。有没有用其实很简单,试试就知道了。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而华为云选择将城市智能体在生态城落地,就等于登上了能见真章的擂台。

天津的朋友可能更加了解,生态城一直都以在社区中引入高新科技,尤其是智能科技而闻名。这里汇聚了大量智能技术解决方案,从某个侧面也为城市智能体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舞台。仅仅过了不到十天,我们已经有理由相信华为云城市智能体接住了招——早高峰时间是最好的评测标准。

城市+AI的价值,就此得到了验证。

而这次合作,另一个AI的收获在于,虽然只部署了8个路口,但生态城特殊的区位规划,让这8个路口基本覆盖了它的全境交通枢纽。在此前一些信号灯+AI项目中,能够覆盖实验的往往是很小的街道或片区。而城市智能体在生态城的覆盖,某种程度上是首次打开了整个区域的AI协同交通优化尝试。

此外,华为云在上线天津城市智能体时提到,城市智能体的六大设计理念是AI以人为本、AI无处不在、AI永远在线、AI易于扩展、AI持续进化、AI分步实施。根据生态城一贯的风格,或许我们很快能够看到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在这里快速扩展和进化,这也将对于城市+AI命题来说是个极有益的探索。

总而言之,AI今天正在寻找一个个敢于品尝未来的城市与行业。而好消息是,华为云找到了。换个角度想想,今天能不能找到好的合作者,能不能把AI真实带入物理世界,其实也在影响着云计算市场的胜败兴亡。

云上与城中:物理世界的AI主战场

2019年,可以看作AI走进各行各业,走进城市、交通、医疗、金融、教育、制造、零售七大场景的关键一年。如果说前年是方向探索,去年是条件准备,那么今年的任务毫无疑问就是发起冲锋。

这个冲锋将决定AI能否存身立命,同时也能够决定众多科技市场的话语权重定,尤其对于公有云市场来说更是如此。

我们知道,传统云服务市场是以互联网、电商、游戏企业为主,他们的服务需求是小而轻的,并且整体市场存量有比较清晰的极限。而公有云,基本是作为新型企业IT业务的代替性解决方案存在的。

然而AI的到来,让整个公有云的逻辑发生了快速变化。AI的价值不是业务支撑,而是改变核心生产状态,激活新的生产力。

比如生态城早15分钟结束的早晚高峰,转换过来就是这些上班族每人每天半小时的工作时间。

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

而这个需求下,大型政企部门,实体经济行业,城市综合业态都将进入公有云的市场需求序列。一个崭新的市场将要打开。而这个市场的规律,是AI落地能力等于品牌号召能力。

这也是华为云在坚持步步向“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结合”这个难关,发起挑战的原因。

综合来看,从云上到城中,物理世界的AI主战场已经开始越来越清晰。至少在我转了几个路口之后,现实中AI带来的效率转变令我印象深刻。

而新战场的法则,也在挑战公有云市场的陈规:

1、基于公有云的AI落地,安全可靠成为不可动摇的前提。而具有稳定和安全保障的大厂,开始成为云计算的选。

2、AI开始进入现实世界,考验的不仅是AI能力,还是多种能力的结合。比如说在华为云城市智能体的实际执行中,就涉及边缘计算、物联网、视频云等多个领域,技术综合能力和工程化能力将成为公有云新的必备品。

3、从生态城的案例不难发现,每个城市,每个地区对于AI的需求,甚至都有不同的特点。而行业AI更是千变万化,能否懂个性需求、懂行业特征变成了云厂商的新任务。这个情况下,生态建设和开发者建设变成了当务之急。

层层剥离下来,我们会发现在一个案例背后,竟然隐藏着AI改变城市生活的逻辑,AI产业发展的路径,以及云计算市场的未来走势。

事实上,在Cloud2.0时代,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地将AI作为数字化转型阶段的必备能力。面向各行各业,华为云正在以自身的技术、产品、解决方案等贴近各行业,并以全栈AI能力落地“普惠AI”,让各行各业真正实现AI“用得起、用得好、用得放心”。

回到开头时的问题,站在一个路口,能看见多远的未来?

我虽然只下了个楼,但真的看见了很远,很远。

(本文部分资料图来自公众号“中新生态城发布”)


本文标题:我在家门口散步了7公里,就为了搞清楚“城市智能体”到底是什么-创新互联
当前路径:http://kswjz.com/article/ddhope.html
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

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

解答本文疑问/技术咨询/运营咨询/技术建议/互联网交流